当前位置:主页 > 法律知识 >

什么是破坏计算机安全罪?

来源:

破坏计算机安全罪行是指通过技术手段非法侵入、干扰、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或数据,危害网络安全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,可能构成刑事犯罪。
核心特征

  1. 技术性:利用漏洞、病毒、木马等技术手段实施。
  2. 非法性:未经授权或超越合法权限。
  3. 危害性:导致系统瘫痪、数据泄露、财产损失或公共秩序混乱。

主要行为类型与法律后果

1.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

行为描述
未经许可侵入国家事务、国防建设、尖端科技等领域的计算机系统。
法律后果

  • 依据《刑法》第285条,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;情节严重者处3-7年有期徒刑。
    案例
    2024年某黑客组织侵入政府能源系统窃取数据,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。

2.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

行为描述
删除、修改、增加系统功能或数据,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。
法律后果

  • 《刑法》第286条:造成严重后果者,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;特别严重者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    案例
    2023年某公司员工植入恶意代码瘫痪竞争对手服务器,被判赔偿300万元并获刑3年。

3. 非法获取、出售计算机数据

行为描述
窃取他人账号密码、个人信息或商业秘密,用于牟利或实施进一步犯罪。
法律后果

  • 《刑法》第285条之二:情节严重者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;特别严重者处3-7年有期徒刑。
    案例
    2025年某数据公司非法爬取5亿条用户信息转卖,被罚没1.2亿元,负责人获刑4年。

4. 传播计算机病毒或网络攻击

行为描述
制作、传播病毒程序,或发起DDoS攻击导致网络服务中断。
法律后果

  • 依据《刑法》第286条,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;造成重大损失者最高可判15年。
    案例
    2024年某黑客利用勒索病毒攻击医院系统索要比特币,造成救治延误,最终被判刑12年。

法律依据与更新(截至2025年)

  1. 《刑法》第285-287条:明确非法侵入、破坏、数据窃取等行为的刑事责任。
  2. 《网络安全法》:要求网络运营者履行安全保护义务,防范网络攻击。
  3. 《数据安全法》(2025年修订):加重对跨境数据非法传输的处罚。
  4. 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条例》:强化对能源、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。

如何防范破坏计算机安全行为?

  • 企业/机构
    • 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。
    • 部署防火墙、入侵检测系统(IDS)等防护措施。
    • 对员工开展网络安全培训,避免内部泄密。
  • 个人
    • 避免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可疑文件。
    • 使用强密码并开启双重验证(2FA)。
    • 发现异常及时向网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。

(注:以上案例结合近年司法实践虚构,实际法律适用以官方解释为准。)

本文网址:

上一篇:打假公司如何寻找假货?

下一篇:没有了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宁波邦越调查联系方式

热 线:400-6819-007 (24小时服务)
联系人:胡先生
总 机:0574-87241215
手 机:13777092292
Q Q:470471186
邮 箱:zjby007@163.com
地 址:宁波市鄞州区智慧园二期9号楼
网 站:www.cx007.net

ICP证书:浙ICP备11058344号-6
版权所有:宁波鄞州邦越市场调查有限公司